日前,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,,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并評選出2016年度“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”,我校徐安龍校長的研究成果“活性RAG型轉座子的發(fā)現揭示抗體V(D)J重組的起源”入選,。
以免疫記憶與疫苗產生為核心的人類適應性免疫的關鍵機制就是RAG介導的抗體重排,所以RAG基因的起源一直是免疫形成揭秘的關鍵問題。為此,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根川進(Tonegawa)1979年提出了轉座子起源假說,此后圍繞RAG的起源與功能,,展開了激烈的學術爭論,直到該成果發(fā)表前, 轉座子起源假說并未得到證實,,成為免疫學一個經典謎題。
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徐安龍研究組以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為研究對象,,發(fā)現了具有介導V(D)J重排功能的原始RAG轉座子,,證實了利根川進的假說。該發(fā)現不僅改寫免疫教科書中關于適應性免疫起源的觀點,將適應性免疫的起源由脊椎動物推前近1億年到無脊椎動物,而且可能為未來利用重排機制設計新的免疫抗體/基因提供嶄新的基因編輯思路和技術,。相關研究論文發(fā)表在《細胞》 [Cell166(1):102—114,,2016]上。(以上內容摘自科學網微信公眾號)
活性RAG型轉座子的發(fā)現揭示抗體V(D)J重組的起源
(科技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