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中醫(yī)藥報》2012年3月1日第5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:《內經以藏瀉劃分臟腑》,,全文如下:
內經以藏瀉劃分臟腑
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提出了人有十二臟腑,,但對于十二臟腑為什么有的被劃分為臟,有的被劃分為腑,,《黃帝內經》也有一條自己的標準,,這就是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提出的“藏瀉”標準,這也是《黃帝內經》提出的劃分臟腑的依據,,即“五臟者,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”,,“六腑者,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,。”
“五臟者,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”,。張介賓注:“精氣質清,,藏而不瀉,故但有充滿而無積實,。”王冰注:“精氣為滿,,水谷為實,但藏精氣,,故滿而不能實,。”明確指出所謂臟,應具有藏而不瀉,、滿而不實的特點,。而“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,故實而不能滿也”,。張介賓注:“水谷質濁,傳化不藏,,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,。”王冰注:“以不藏精氣,但受水谷故也,。”明確提出所謂腑,,應具有瀉而不藏,實而不滿的特點??梢?,二者截然不同。“臟”,、“腑”二字古義可通,、可互訓,皆為藏物,、物聚之意,。即臟,取義于“藏”,;腑取義于“府”,。《內經》也常把臟與腑統(tǒng)稱為“臟”,,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“十二臟之相使”,,《素問·六節(jié)藏象論》“凡十一臟,取決于膽也”等經文中之“臟”皆概有“腑”在內,。但在有些情況下二者卻不可混同,,李今庸《讀古醫(yī)書隨筆》提出其規(guī)律是:“在古代文獻里,是對文則有異,,散文則可通,。”
眾所周知,《內經》對臟腑的認識與命名是有其解剖學基礎的,,但深入體會《內經》之意,,更重要的是運用“天人陰陽相應”的方法探討臟腑機能活動的特點,。按陰陽學說,,天陽地陰,陽施陰受。以天陽地陰來認識臟腑,,則五臟屬陰象地,稟地氣所生,,具有靜斂含蓄的特點,,故象大地藏納化育萬物一樣,藏精氣而不瀉,;六腑屬陽象天,,稟天氣所生,具有動而不息的特點,,故象天主施瀉一樣,,瀉而不藏,故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說:“胃、大腸,、小腸,、三焦、膀胱,,此五者,,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,故瀉而不藏,。”由于臟藏精氣,精氣無形,,故貴乎精氣充滿,,因而“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”,;腑主輸瀉,,傳化之物以有形水谷為主,故宜乎通降,,而不應滿悶不通,,因此稱“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”,??梢姟秲冉洝匪^臟腑藏瀉,是取象天地,、比類陰陽,,從功能特點來論證的。
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所提出的臟腑藏瀉理論,,《內經》多篇還有涉及,。《靈樞·本臟》云:“五臟者,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,;六腑者,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,。”可謂是對這一理論的進一步發(fā)揮,;而《靈樞·本神》“至其淫溢離藏則精失,魂魄飛揚……,,智慮去身”,,《靈樞·決氣》“精脫者,耳聾,;氣脫者,,目不明”等,則是對精神血氣不藏于臟而導致病變的進一步說明?!秲冉洝氛J為,,由于五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核心,因而五臟不藏精較甚者可以被認為是嚴重的病證,,必須給予重視,,正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云:“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,傷則失守而陰虛,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,。”六腑傳化物,,貴乎通降,六腑不瀉,,不僅會引起本身病變,,而且常由于五臟濁氣不泄,反熏五臟,,導致氣機升降紊亂,,嚴重影響五臟功能活動,所以《內經》非常重視六腑實證的治療,,在“治病求本”原則的基礎上,,又特別提出“小大不利,治其標”的法則,。實則這也正是對“傳化物而不藏,,故實而不能滿也”的應用。
《內經》臟腑藏瀉的理論,,為后世所遵循,,其意義深遠。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三陽經多實證,,以祛邪為主,;三陰經多虛證,以扶正為主,。五臟以藏精氣為主,,貴乎充盈,,若精氣虧損則臟虛,,故臨床上五臟病變多虛證,也提示我們虛證常應責之于五臟,,從五臟入手診治,,且多以補為主。如心氣不足之心悸失神,常用炙甘草湯,;肺氣虛弱之少氣喘息,,常用升陷湯;脾氣下陷之內臟下垂,,常用補中益氣湯,;肝血虧虛之眩暈多夢,常用二至丸等,。而腎主藏精,,為“封藏之本”,最忌耗泄,,虛證最多,,故有臨床又有“腎無實證”之說,地黃丸類則為常用,。六腑屬陽,,主傳導化物,“實而不能滿”,,若糟粕壅滯,,濁氣不泄,則腑實,,故六腑多實證,,也提示我們臨床上實證多責之于六腑。如胃失和降,,食積胃脘的脘病嘔吐,,腸有燥屎的腹部脹痛,三焦不瀉,、膀胱氣化不行的癃閉水腫等,,就是六腑不瀉的常見病證,治療方法則以通泄為主,。而對于六腑本身的病變,,也主要采取調暢氣機、通暢腑氣的方法,。臨床上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癥,,就是應用此理論取得的成果。
不僅如此,,以藏瀉論臟腑,,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?!端貑?span>·五臟別論》認為臟腑功能雖有藏瀉不同,,但兩者相互依賴,,相反相成。正如張琦所說:“精氣化于腑而藏于臟,,非腑之化則精氣竭,,非臟之藏則精氣泄。”臟藏腑瀉,,其作用看似相反,,實則深含相反相成之妙義。沒有臟之藏,,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就不能適當存留,,生命活動也就不能進行,也就不可能有腑之瀉,;沒有腑之瀉,,精氣就無從產生,不但臟無所藏,,而且臟之藏也會發(fā)生障礙,。這一藏一瀉,藏瀉協調,,正是生命運動陰陽對立統(tǒng)一的概括,,對于研究人體新陳代謝的方式,探索生命的奧秘,,是有一定價值的,。
另外,也應當指出,,臟腑雖有藏瀉功能的不同,,這僅是就其生理功能特點的區(qū)別而言,既不是完全對立的,,也不是絕對的,。實際上五臟藏中有瀉,六腑瀉而有藏,,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用“魄門亦為五臟使,,水谷不得久藏”很巧妙地闡明了這個觀點。因此,,對臟藏腑瀉應辨證地看,,應該靈活掌握?!秲冉洝凡貫a論確立了臟腑的基本概念,,為中醫(yī)學理論的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,對臨床也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,。
(宣傳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