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中醫(yī)藥報》
《傷寒論》中的智慧(12)
傷寒治水方之五:小青龍湯 發(fā)散寒飲解咳喘
張仲景用小青龍湯治療寒飲咳喘證,什么是寒飲咳喘呢,?也就是寒性的水飲引起的咳嗽,、氣喘病,這種咳喘病的表現(xiàn)特點,,茲通過一個病例加以說明,。
寒飲咳喘的特征
2006年10月份初的一次晚診時,進來一位50多歲中年女士,,她的裝束打扮引起了我的注意,,外披棉襖,,內穿兩個毛衣,脫掉棉襖,,見前胸與后背都有凸起物,,看我有疑,這位女士就從衣服內取出兩件東西,,一看是兩個大熱水袋,,前胸放一個,后背放一個,。病人對我說,,她患支氣管哮喘多年了,一到秋冬季節(jié)天氣寒涼時哮喘就會發(fā)作,,發(fā)作時胸部憋悶,,氣喘不能平臥,睡覺時須背后墊上兩床被子半臥,,呼吸才能稍感順利,,若完全平臥則氣短憋悶,出不來氣,,異常辛苦,。大口大口吐痰,痰液非常稀薄,,像水一樣,,很涼,自感口腔,、舌頭都是涼的,。極度怕冷,,尤其是背部最涼,,像是背一個冰塊一樣。秋冬季節(jié)不敢洗澡,,一洗澡就感冒,,一感冒哮喘即發(fā)作,所以病人一個月也不洗一次澡了,,洗澡時要開上兩個“浴霸”燈,,舌面上有很多水。這就是寒飲咳喘,。
患咳喘病的朋友,,自己也可以判斷是否屬于這一型,寒飲咳喘基本有以下幾個特點:
(1)咳喘,,痰多色白,,質地清稀寒涼,,或落地為水,或如蛋清狀,,觸舌覺冷,;
(2)其喘在秋冬天氣寒冷時發(fā)作或加重,春夏天氣暖和時減輕或痊愈,;
(3)發(fā)作時氣喘憋悶,,氣短,甚則不能平臥于床,;
(4)或面有水色(面部青灰或黎黑色),、水斑(面部色素沉著,或眼周暗黑),、水氣(面部虛浮,、眼瞼浮腫)、水苔(舌苔白滑,、水滑,,甚至舌面津垂欲滴,舌尖發(fā)涼,,舌質淡嫩而胖),。
寒飲咳喘多見于流行性感冒、急慢性支氣管炎,、支氣管哮喘,、老年性肺氣腫、肺心病,、小兒百日咳,、咳嗽變異性哮喘(慢性咳嗽)等。
寒飲的來源
那么,,寒與飲是從哪里來的呢,?這里的水飲是從中焦脾胃而來?!秱摗分v“心下有水氣”,,“心下”,就是指胃脘部,,因胃在心臟的下面,,所以古人稱“胃”為“心下”。胃居于中焦,,中焦水飲的產生,,是脾胃對水液代謝的功能失常所致。脾主運化水濕,其功能紊亂,,就會使水飲停于中焦,。但停于中焦的水飲,往往會上犯于肺,。肺是一個嬌臟,,拿通俗的話說就是性格很嬌氣,因為肺臟內是空虛的,,所以易受邪氣的侵犯,,特別是痰飲侵犯,肺就會變成一個痰盂一樣,,于是就會出現(xiàn)咳嗽,、氣喘、吐痰的癥狀,,所以古人說:“脾為生痰之源,,肺為貯痰之器。”至于肺中的寒,,主要有兩個來源:一是感受外寒,,二是飲食寒涼?!饵S帝內經》所說的“形寒寒飲則傷肺”,,就是指的這種情況,所以有氣管病,、肺病的人,,一受涼或一吃涼飲、冷食即發(fā)作,。
小青龍湯是首選方劑
那么,,對寒飲咳喘病怎么治療呢?張仲景使用小青龍湯,。
小青龍湯組成:麻黃,,桂枝,干姜,,半夏,,細辛,五味子,,白芍,炙甘草,,
方中用麻黃,、桂枝以解外寒,用干姜、細辛,、五味子,、半夏、白芍以化內飲,。尤其是干姜,、細辛、五味子三味,,被認為是仲景治寒飲咳喘的核心藥物,,與麻黃、桂枝等相配伍,,則溫中有滋,,散中有斂,在使寒與飲俱從汗而解的同時,,又可防止肺氣耗散,。
臨床上,若肺寒偏重,,則干姜,、細辛用量大于五味子。如久咳肺虛,,又當酌情加重五味子用量,。本方重在溫化寒飲,不論有無表證,,但見咳嗽氣喘,,痰稀而冷,舌苔水滑,,脈象浮弦或弦緊者,,皆可考慮使用。
上述病人就是典型的寒飲咳喘,,我用了小青龍湯,,因寒氣較重,又加制附子
對于此類冬天易發(fā)的疾病,中醫(yī)還經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:
可用麻黃,、細辛,、白芥子等藥研末,醋調,,貼于肺俞穴(第三,、四胸椎棘突之間,背正中線旁開1寸5分,。頭伏貼第一次,,一次10天,可到三伏結束,,共4次,,對寒性咳喘有很好效果。
在小青龍湯中,,張仲景用于化寒飲的配伍:干姜,、細辛、五味子,,是治療寒飲的代表藥物,,在《金匱要略》里治療寒飲證也基本上使用這幾味藥。
干姜與生姜,、炮姜的區(qū)別
干姜是治寒證的良藥,,先前我們說過生姜,,可以溫胃,、止嘔,、散水??赡芪覀円獑?,那干姜與生姜是一物嗎,是否把生姜曬干了就是干姜呢,?作用有什么不一樣呢,?
在張仲景那個時代,所用干姜即為將生姜切片曬干,,直到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問世,,提出“干姜以母姜造之”,隨將生姜,、干姜區(qū)別為二物,。生姜就是新出的姜,表面一般都是黃色的,。干姜也叫老姜,,就是隔年的姜,做姜種的,,可以驅寒,。俗話說:姜還是老的辣。實際上,,我們現(xiàn)在使用的生姜與干姜,,主要的區(qū)別是采收的季節(jié)不同。夏季秋季,,正值姜根莖生長的旺盛期,,此時收采作蔬菜用的即是生姜,姜農稱之為嫩姜,、鮮姜,、子姜,不管鮮品或干品,,均是生姜的性味,,用于解表或止嘔。如將此生姜栽種于土中,,只會長莖長葉,,而不會再長出姜的,故姜農叫其為子姜,,原因即在于此,。晚秋或入冬采收的生姜,,姜質老熟充實,含水量少,,姜味辛辣濃厚,,既可做姜種,也可做藥用,。不管干品鮮品,,均具備中藥干姜的性味。所以,,干姜,、生姜本源于一物,其中生姜長于發(fā)散風寒,,又能溫中止嘔,;干姜辛熱,燥烈之性較強,,長于溫中回陽,,兼可溫肺化飲。
小青龍湯用干姜有二個作用:一是溫肺化飲,,干姜很燥熱,,可以將犯于肺的痰飲蒸化掉,咳喘自止,;二是溫中化飲,,因為小青龍湯治療的寒飲是從中焦而來,干姜是溫中焦的首選藥物,,通過溫化中焦痰飲,,以根絕其痰飲犯肺的根源。
另外,,臨床使用還有一個炮姜,,炮姜是將干姜炒黑,但最好是用熱沙燙至表面膨脹,。其性苦溫澀,,辛散作用大減,善溫中止瀉,,兼能止血,。所以,古人有“生姜走而不守,,干姜能走能守,,炮姜守而不走”之說。
關于“細辛不過錢”
細辛,,屬于馬兜鈴科植物,,性味辛溫,,入肺、腎,、心,、膀胱經,具有溫經散寒,、解表,、化飲的功能,,可以治療風寒感冒,、頭痛、咳喘及少陰心腎虛寒證,。在《傷寒論》里有5個方子使用過細辛,,小青龍湯內用細辛,是三個作用一起使用,。細辛是治寒飲證最恰當的藥物,,所以張仲景用的量很大——三兩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
關于“細辛不過錢”,,語見《證類本草》引南宋·陳承《本草別說》,“細辛若單用末,,不可過半錢匕,,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。”又見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引陳承曰:“細辛若單用末,,不可過一錢,,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。”二書所引雖有量的差別,,但皆示所謂“細辛不過錢”是指單用藥末沖服而言,,并非指用于湯劑配伍的情況。細辛的確有毒,,其毒為揮發(fā)性極強的物質——黃樟醚,,如果將細辛研粉吞服,則有毒物質全部吸收,,劑量超過
關于五味子的使用
五味子本是一個酸斂藥,,似乎在溫化寒飲的時候不適合使用,,豈不知這正是經方組方配伍的奧妙所在。五味子在小青龍湯中使用是為了收斂肺氣,,以防止麻黃,、桂枝、細辛,、干姜的發(fā)散,、溫燥太過,同時又可通過肅斂肺氣而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,。小青龍湯中麻黃,、細辛具有很強的辛味,喝到嘴里麻麻的,,干姜很辣,,五味子酸味很強,所以小青龍湯就像一碗酸辣湯,。五味子的收汗作用,,能夠保護心臟,后世的生脈飲中使用五味子,,就是治療心臟氣陰兩虛的,,有強心作用。此外,,五味子通過酸斂作用還可以收小便,,用來治療小兒、老人腎虛遺尿,。
使用小青龍湯的注意事項
小青龍湯畢竟發(fā)散力大,,能上耗肺氣,下拔腎根,,虛人誤服可致手足厥冷,,氣從少腹上沖胸咽,,其面翕熱如醉狀(張仲景原話)等副作用。因此,,服用本方應中病即止,,不可久服。一旦病情緩解,,即改用苓桂劑(如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,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、茯苓甘草湯等)溫化之,,張仲景主張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,。也可以使用宋朝《和劑局方》的方子二陳湯(橘紅、半夏,、茯苓,、炙甘草,與生姜,、烏梅同煎),以燥濕化痰,、理氣和中善后,。
小青龍湯可治多種疾病
小兒百日咳:劇烈陣咳,數十聲連續(xù)不絕,,弓腰曲背,,涕淚俱下,面色青紫,,痰吐出后咳方緩解,。過一會兒,咳聲又起,,如此反復發(fā)作,,有時一晝夜達幾十次。延續(xù)數月不愈,,故名百日咳,。如咳痰稀色白的,用小青龍湯加百部,。對小兒一般性咳嗽屬于寒的,,小青龍湯都有很好效果。
寒性鼻炎:對冷氣過敏,,一遇冷氣或秋冬晨起氣溫低時即打噴嚏,,有的一陣噴嚏達幾百次,流清涕不止,,用紙巾把鼻子都擦疼了,,鼻頭紅紅的,,有時鼻子很癢、眼睛癢,、流淚,,即為寒性鼻炎,小青龍湯有迅捷之效果,。
腹瀉(結腸炎):一二十多歲青年男子,,腹瀉5年多,醫(yī)院檢查診斷為結腸炎,。每日大便3~4次,,如果食冷物則腹瀉頻繁,所瀉下物多為黏黏的,、稀稀的東西,,夾有不消化的食物。這個病人的治療過程,,曲折復雜,,非常費力,我用過健脾止瀉,、溫腎止瀉,、寒熱并用等多種方法,均收效不大,。所幸,,該病人對我“一往情深”,非常地配合,,后來我想肺與大腸相表里,,張仲景講小青龍湯的治療時也提到“或利”。利,,就是下利,,包括我們現(xiàn)在說的泄瀉和痢疾,多是指泄瀉,?;蚶褪呛嫹阜蔚牟∪酥袝幸徊糠殖霈F(xiàn)腹瀉的,,這個病人每次受涼感冒必有咳嗽,,吐稀白痰,說明有肺中寒飲的潛癥,。后來,,就改用小青龍湯加砂仁、焦白術、破故紙,,服用一周,,效果明顯,后3天每日大便1~2次,,大便的形狀也好了很多,,前后服用1個多月,期間雖有反復,,后來大便基本成形,,每日1次。改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加五味子調理善后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