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中醫(yī)藥報》2013年8月23日第五版刊登我校陳明的文章《陰陽升降與小柴胡湯(上)》,,全文如下:
《傷寒論》中的智慧(2) |
陰陽升降與小柴胡湯(上) |
陳明 |
陰陽升降消長理論與小柴胡湯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,日月星辰的運轉,形成了陰陽二氣的升降與消長,,所以陰陽的升降與消長是自然界的固有規(guī)律,,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長與死亡,皆本于此規(guī)律,。由此,,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換,一日之中就有晝夜晨昏的變化,。也就是說,,陰陽的升降與消長,明顯地表現有年節(jié)律、日節(jié)律等,。一年之中,,冬至一陽生,到了夏至,,陽氣升發(fā)達到頂點,,而一陰即生,一直到冬至,,陰氣達到頂點,,進入下一個輪回。一天之中也是如此,,子時一陽生,,到了午時陽氣最盛,此時,,陰氣漸生,,一直到子時最盛。人生活在自然界里,,天人相應,,體內的陰陽二氣也隨著自然界的陰陽的升降而升降、消長而消長,,以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,,若違背了這個規(guī)律,如作息不規(guī)律,、熬夜,、疲勞等,就會導致陰陽的升降紊亂,,發(fā)生許多疾病,,而這些疾病,又往往具有定時發(fā)作的時間性的特點,,最常見于陰陽二氣交接的時間,,如午時、子時等最多,。
中醫(yī)治療疾病就要順接陰陽,,順接陰陽關鍵在于“樞機”。原來,,人體的陰陽,、氣機的升降出入,有一個樞紐或像門軸一樣的東西掌管,,叫做“樞機”,,它的位置在少陽經,,陽氣的外出,陰氣的內入,,由少陽來主管,。少陽的樞機不利,就會像門軸壞了一樣,,使得這個門或打不開,,或關不上,這就是陰陽不順接,,因此少陽和解,、順暢了,陰陽二氣就順接了,,所以有一種治法叫和解少陽。中醫(yī)方劑里和解少陽的首選方劑就是《傷寒論》的“小柴胡湯”,。
在《傷寒論》里,,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,少陽病的特點是口苦,、咽干,、目眩、往來寒熱,、胸脅苦滿,、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。而最具代表性的癥狀,,或具有標志性的癥狀有三個,一個是口苦,,代表著少陽的膽火上炎,。口苦代表著膽內有熱,,在中醫(yī)臨床上治療口苦也多從清膽熱著手,,往往收到很好療效。第二個標志性癥狀是往來寒熱,,就是發(fā)熱與惡寒交替著出現,,因為少陽經就像一個門軸,主管門的開和關,,中醫(yī)稱之為“樞機”,。同時少陽屬小陽,少者,,小也,,抗邪力量比較弱,。因此,邪氣侵襲少陽,,由于樞機運轉的作用,,往往導致正氣與邪氣的分庭抗戰(zhàn),表現為“拉鋸戰(zhàn)”,,《傷寒論》里稱作“正邪分爭”,。當正氣能抗邪時,由于正邪的交爭就會發(fā)熱,;而當正氣無力抗邪時,,邪進正不爭,就會惡寒,,于是就會見到病人寒熱交替出現,。寒熱往來不但見于外感疾病,也見于瘧疾,、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,,所以這些疾病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第三個標志性癥狀就是胸脅苦滿,,就是胸脅發(fā)脹,,這是病在少陽經的典型表現,因為手,、足少陽經都走胸脅,,所以胸脅苦滿是定病位在少陽的眼目。由于膽與肝相表里,,肝經也走胸脅,,所以一旦見到病人有胸脅苦滿,就可以首先考慮肝膽疾患,。
通過上述癥狀我們可概括出少陽病兩個最基本的病機,,也就是兩個基本的病理狀況,一個是樞機不利,,也就是門軸壞了,,使大門開闔不利;再一個就是膽火上炎,,少陽病多有火熱的表現,。所以小柴胡湯除了和解樞機,解郁以外,,還可以清膽熱,。此外,小柴胡湯的解表祛邪作用也很強,??傊?,此方具有調理陰陽、和解樞機,、清解膽熱,、解表祛邪等多種功效,特別是調理樞機的作用,,使得小柴胡湯臨床用途非常廣泛,。清朝醫(yī)家陳平伯特別喜歡使用小柴胡湯,他把小柴胡湯加減變化出2000多個方子,,幾乎方方不離柴胡一味,,所以后世叫他“陳柴胡”。現代也有不少醫(yī)生包括許多名家喜歡使用小柴胡湯,,這說明小柴胡湯的使用范圍很廣,。當然,中醫(yī)強調的是辨證論治,,如果使用小柴胡湯一方到底,,就不符合中醫(yī)的道理了。
疏達陰陽樞機是小柴胡湯的作用特色,,據此臨床上用于治療定時發(fā)作的疾病非常有效,不但是子,、午時暈厥,,像子時胃脘痛、脅痛,、哮喘,,夜半惡心,晨起出汗,,午時牙痛等,。我還曾用小柴胡湯治愈過半夜磨牙病例,用小柴胡湯加石膏,、知母等清陽明胃熱的藥物,,因為牙齒屬于陽明經主管,上牙屬足陽明,,下牙屬手陽明,,陽明有熱,尤其是胃中有熱,,就會循經上攻,,表現為磨牙。再用一些緩急解痙的藥物如白附子,、僵蠶,、地龍,,服了三周,又鞏固一周就痊愈了,。我加了石膏,、知母,是因為此患經常上火,,臉上都起許多癤子,,否則,也不能貿然使用清熱之藥,。通過這些病例證明了一點,,小柴胡湯治療有時間性特點的疾病有良效,這主要是借助于小柴胡湯和解樞機,、調理陰陽氣機的作用,。
小柴胡湯藥物組成
小柴胡湯由七味藥物組成:柴胡,黃芩,,半夏,,人參(可用黨參代替),生姜,,大棗,,炙甘草。
柴胡味辛,、苦,,性微寒,主入肝,、膽經,。它有三大功能:一是解熱作用,主要靠它的辛散之性,,所以多被用于治療外感發(fā)熱,,尤其是發(fā)熱與惡寒交替出現時;二是解郁作用,,柴胡辛散,,又入肝膽經,肝膽主管疏通人體的氣機,,所以柴胡自然能治肝膽氣郁之證,;三是升陽作用,柴胡為傘形科植物,,傘形科植物大多具有輕清上升的特性,,能夠升提人的陽氣,所以小量的柴胡可以治療陽氣的不足或下陷的病癥,,如胃下垂,、子宮下垂,、脫肛等等。黃芩味苦性寒,,主要入膽與肺經,,所以善于清膽熱和肺熱,性質下沉入里,。柴胡與黃芩是小柴胡湯的靈魂藥,,二者一個性升,一個性降,;一個喜外散,,一個喜內入;一個喜動,,一個喜靜,。所以二者相配,升降相因,,出入相濟,,動靜相合,從而調節(jié)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,、外邪入侵少陽的寒熱往來,。
剩下的五味藥物,是作用于脾胃系統(tǒng)的,,其中半夏,、生姜主降,可以和胃止嘔,;人參、甘草,、大棗,,主升,可以補益脾氣,,也是有升有降,,合在一起,就可以調理人體氣機的升降,。那么,,肝膽病為什么要調理脾胃呢?這是由肝膽與脾胃的密切關系所決定的,,肝膽在五行屬于木,,脾胃在五行屬于土,木容易克土,,所以肝膽病就容易導致脾胃病,,有時肝膽病最先出現的卻是脾胃消化系統(tǒng)的癥狀,,往往因脾胃癥狀的出現而確診為肝膽病,如乙型病毒性肝炎,、膽囊炎,、肝癌等就是如此。所以治療肝膽病,,無論有無消化系統(tǒng)的癥狀,,都要加調理脾胃的藥物,從而斬斷病邪傳變的通道,,防患于未然,,張仲景對此總結為“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,當先實脾”,。這也是小柴胡湯被大量使用于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的原因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