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丙申猴年清明之際,國醫(yī)大師王玉川老先生駕鶴西去,,只留得中醫(yī)學界無數(shù)嘆惋與悲痛,。我校為緬懷王老先生,并傳承發(fā)揚其學術精神及高尚品質,,特約采訪中醫(yī)基礎系教授郭霞珍老師,,來講述她眼中的王老先生,以示大家風范,,鼓舞后輩的中醫(yī)學者,。
【治學嚴謹,言傳身教】
據(jù)郭教授回憶,,王老幾乎每天都泡在辦公室或圖書館里,,就連寒暑假也都用來查閱文獻,,研讀中西醫(yī)藥的各類相關書籍,抑或備課抑或寫作之中,,留下了幾十本讀書筆記,。在郭教授為我們展示的王老手寫筆記中,我們可以看到,,泛黃的本子上字跡工整,,條理清晰,備注明確,,該句出于何處,,由何人所寫,寫于何年何月,,一目了然,。很難想象在沒有便捷的電子信息檢索系統(tǒng)的時代,查閱如此豐富且細致的資料需要耗費多少的時間,、精力與耐心,。此外,王老擅長總結對比,,喜歡用圖表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(tǒng)化,,不論是在厚重的筆記本還是在輕巧的臺歷紙上,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簡明扼要的手繪圖表,,其內容不乏中醫(yī)類方對比以及中西醫(yī)理論對照等,,可見王老并不拘泥于中醫(yī)的理論研究,博古通今,,涉獵廣泛,,博采眾長。
交談中郭教授回憶當年在撰寫學習《內經》體會的文章時,,對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“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,,故五氣入鼻,,藏于心肺?!本渲兴缘摹拔鍤狻?,理解為“五時之氣”,,即指“春主風,、夏主暑、長夏主濕,、秋主燥,、冬主寒,,五時所主的風、暑,、濕,、燥、寒不同的氣候特點,??僧敼淌趯⑽恼履媒o王老批閱時,王老卻批評她沒有理論依據(jù),,還說依據(jù)王冰在《素問·六節(jié)藏象論》篇的注:“‘五氣’為‘臊,、焦、香,、腥,、腐’五種氣味“;當時郭教授據(jù)理力爭,,說人的鼻子主要是與體內外氣體交換有關,,此‘五氣’應該指外界的空氣,與五時所主的風,、暑,、濕、燥,、寒氣相關,。還有關于“四維相代”的理解,當時有作“四肢交替腫”解,,郭教授也認為,,此“四維”應該指“四方四時”,依據(jù)下文“四時之氣,,更傷五臟”句,,此“四維相代”可為寒、暑,、濕,、風四種邪氣更替?zhèn)恕M趵蠈λf:“雖然只是一篇學習體會,,但是也不能全憑自己想象”,。讓她去找出證據(jù)來,當時并不服氣的郭教授回去廣泛閱讀文獻,,終于在《黃帝內經素問》吳崑注本中找到了可以佐證的依據(jù),。沒想到,當郭教授再次拿著證據(jù)欲與王老爭辯時,,王老竟然哈哈大笑,,稱自己早已知曉,,弄得郭教授哭笑不得。王老說:“口說無憑,,我就是要讓你自己去翻書,,做學問要做到有理有據(jù),不可空口無憑,?!碧崞疬@段往事,郭教授至今仍對王老充滿感激,,稱若不是王老言傳身教,,讓她如此細致地查閱書籍,也不會在探尋過程中發(fā)現(xiàn)五運六氣的研究價值,,并確定了日后與中醫(yī)學專業(yè)“天人相應”理論有關,,研究五臟本質的《內經》“四時五臟陰陽”理論的文獻整理與實驗研究的方向,一干就是30多年,,研究成果目前還受到了科技部相關部門的關注,。
【潤物無聲,大愛無言】
郭教授告訴我們旁人從外表上評論王老性格古怪,、不愛說話,,其實他是一位心系學校,關愛學生,,為中醫(yī)事業(yè)發(fā)展充滿激情而又默默付出,,潛心于研究學問的一位真正的學者,不是性格古怪而是不說廢話,。訪談中郭教授很少提及王老的各種職務,,因為在同事和學生眼中,王老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者,,他的性格可以用“高冷”來形容,,直言不諱、特立獨行,,從不沽名釣譽,。可就是這樣一個“無所謂”的老先生,,對于我們學校,,即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的名譽與地位,王老卻充滿了責任感與使命感,。王老調任于我校后,,由于口音問題,北方學生很難聽懂。他為了讓學生們都能聽得懂,,提前將每節(jié)課的講義匯編成冊,,復印后贈予大家,,如此認真負責的教學態(tài)度,,讓學生們深感“師恩難忘”。多年前,,王老得知郭教授在整理有關五運六氣學說的相關內容,,便將其撰寫的《運氣探秘》一書簽好名字、包裝整齊放于學校傳達室,。時為內經教員的郭教授收到這份意外的禮物時,,內心充滿了感激與喜悅,沒想到一個普通的教員,,竟能獲得如此厚禮,,不禁眼眶濕潤,感慨萬千,。
郭教授回憶,,王老還經常出現(xiàn)在自習室里,給學生們義務“補課”,。他喜歡走到學生身邊,,與大家一起探討內經理論,不解之處予以點撥,,拘泥之處予以發(fā)散,,使學生們深受啟發(fā),獲益匪淺,?!暗疵⒏蕿槿颂荨笔怯锌诮员墓娫u價,。
在整個訪談過程中,,郭教授不時轉身,從身旁的箱子內拿出王老生前的筆記,、資料,,向我們展示、講解,。翻看王老的筆記本,,大多是廢紙、舊紙粘貼裝訂而成,,即便是一張小小的32開臺歷紙,,也都密密麻麻承載著王老辛勤的汗水與扎實的醫(yī)學功底。雖然紙張破舊,,但王老雋秀的字跡清晰可見,,筆跡工整,、內容豐富、圖文并茂,,讓我們大為震撼,。透過這些珍貴的資料,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,,王老對于學術研究有著一顆無比熱忱的心,。在提及王老與學生的情誼時,郭教授更是笑容滿面,,言語中流露出對于王老的感恩與懷念,。采訪結束時,郭教授還贈予我們兩篇王老的文章,,并選取其中部分段落,,逐字逐句地念給我們聽,覺得見解獨特之處還為我們加以講解,,郭教授不住地感嘆道:“王老雖然嘴上不說,,但他心理什么都明白,不善言辭的他筆鋒犀利,,措辭幽默,,言論新穎。王老走了,,是我們中醫(yī)學界莫大的損失”,。
(北中醫(yī)學生記者團)